汤婆子也有春天

郁海红
周一上班后,看八零后吴MM的上嘴唇附着一块黄豆大小的结痂,便笑问:两天不见,吃什么上火啦?她说:怕冷,睡电热毯,才两天就这样了。陈姐忙说:我冬天一直用汤婆子,从来不会上火。吴MM急切地说:汤婆子?到哪去买呢?陈姐热情地说:今天中午我带你们去山塘街,那有一家专门卖汤婆子的店家。
我对汤婆子的记忆,还是停留在儿时。家里那时有两只汤婆子,一只是陶瓷的、一只是铜质的,每晚临睡前,母亲将汤婆子灌入开水,用手缝的布套包住,分别放入我和妹妹的被窝,我们往被窝里一钻,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妹妹还会夸张地说:啊,我的脚一碰到汤婆子,就像是碰到了春天!那汤婆子里的水可以一直保温到第二天早晨,倒出来可以用于早晨的洗漱。
后来,渐渐地有了热水袋、电热毯等五花八门的取暖产品,同龄人也就渐渐地远离了汤婆子,而外婆和妈妈辈的老人们却一直喜欢用汤婆子,那只陶瓷的汤婆子被调皮的小妹不小心摔到地上碎了,而那只铜质的汤婆子,虽然身上有几处碰撞的痕迹,还有一处瘪进去一大块,但是却皮实得很,从不漏一滴水。
长大后,第一次读到明代瞿佑的《汤婆》诗:“困倚蒲团罢煮汤,一团和气有商量。生来不作闲云雨,老去偏多热肺肠。金母有心同寿域,竹奴无意妒专房。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觉得写得特别传神,和一位老师说起时,老师告诉我,汤婆子又叫:足炉、脚婆、暖足瓶、汤媪,自宋朝就有了,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把“足炉”作为礼物送给好友杨君素时说:“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 与苏东坡齐名的文学家黄庭坚也有诗曰:“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诗中的“脚婆”指的也就是汤婆子。
在陈姐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家专卖汤婆子的小店,只见门口的摊点上,一字排开着大大小小金黄色的铜质汤婆子,有两人拿着挑选好的汤婆子在等着付钱,还有一位气定神闲坐在那,一问才知师傅在里面忙着修理他的一只旧汤婆子呢。闲聊中得知,不少老苏州们依然喜欢这种纯手工制作的黄铜汤婆子,与那些热水袋、暖手宝等取暖产品相比,汤婆子取暖时间长,安全、卫生、无污染,更重要的一点是使用汤婆子绝对不会上火,不会浑身干燥发痒。吴MM挑选了一只小号的汤婆子,问价是150元,惊得她直呼:这么贵啊?!摊主说:做一只大规格的传统黄铜汤婆子要用2.4斤黄铜,小规格的也要用1.2斤黄铜,一次可以灌半瓶左右的热水,拿在手中小巧玲珑。做铜汤婆子要经过熔铜、浇模、焊接等好几道工序,光熔铜就要在800℃的高温下“烧”一个多小时,这几天还有外地人打电话来预定,天再冷的话我都来不及做……总之一句话:就这个价,不能再便宜了!我也拿了一只汤婆子在手上欣赏,如今的生产工艺更先进了,抛光后汤婆子仿佛是周身光洁的镜子,一旁有人专门定制了福禄寿喜字样,还有两位年轻人来取五天前定制的印有囍字的两只汤婆子,说是汤婆子有浓浓的怀旧情结,放在新房里也有喜庆感,已经有好几位闺密结婚时的新房里摆放了汤婆子。
吴MM付钱时,一旁的小店里传出歌声:仿佛如同一场梦,我们如此短暂的相逢……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回来路上,我笑着对手捧着汤婆子既爱不释手又心疼价钱的吴MM说:岂止是野百合有春天,我看汤婆子的春天也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