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时事聚焦 → 文章内容 → 捡到60多万巨款“完璧归赵” 失主自掏万元感谢,拾包者一口拒绝

捡到60多万巨款“完璧归赵” 失主自掏万元感谢,拾包者一口拒绝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传媒网  发布时间:2013/12/26 7:23:08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这两位真有缘,不仅是本家,手机号码也相似,双方表示这样的“亲戚”要一直处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1万多元的现金和60万元的银行汇票你会怎么办?

    12月20日晚9点多钟,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中心社区居民余家雪就捡到这么个价值不菲的手包,不过他不为所动,而是主动报警,最终把手包交还给失主。昨天在六合马鞍派出所,失主余春雷当场掏出万元准备酬谢老余,但老余一口谢绝:“那是别人的钱,人要靠自己的双手赚钱!”

    左图:昨天在派出所,余家雪(左)将钱包交还给失主余春雷。右图:价值60余万的钱物。

 

    事情回放

    这件涉及60多万金额的好人好事,要从12月20日晚上说起……

    喝多了把包丢了,第5天包又回来了

    包里有万元现金和60万元银行汇票

    12月20日晚上9点多钟,43岁的余家雪正准备上床休息,突然听见自家养的狗不停叫唤,声音与往常不一样。他顿时觉得有什么不对,披上衣服出门溜达了一圈。结果在家门口附近的河堤上一脚踢到了一个东西,他捡起来一看发现是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沓现金,还有2张银行承兑汇票,再看数额,一张20万元,另一张40万元,乖乖,一共60万!其他还有一些存折和好几张银行卡、身份证以及各种票据。因为当时天色已晚,河堤上一个人都没有,余家雪估计失主一时半会回不来,于是拿着这个手包回到了住处。第二天一早,他因赶时间去外地接学武术的儿子,就把此事耽搁了一下,昨天一回家就报警。

    警方几经周折,联系上了钱包的失主余春雷,昨天,34岁的余春雷赶到马鞍派出所领回了钱包。他说自己当晚因为与朋友在一起,在马鞍社区洪将台河堤附近的一个农庄吃饭喝了酒,所以在回家路上,一行人酩酊大醉,他的手包也不慎遗失在路经的河堤上。到了第二天酒醒后才知道手包弄丢了,当时就非常着急,赶紧报警。

    据他说,这两张共60万元的银行汇票是货款,弄丢了非常麻烦,也不好补办。可令他想不到的是,昨天他竟然在马鞍派出所领回了这个钱包,不仅里面汇票和银行卡都在,而且万元现金分文不少。站在失主余先生面前的捡包人竟然也姓余,失主一时激动,当场拿起手包里的万元现金准备酬谢,被拾包人余家雪一口谢绝。

    马鞍派出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向六合公安分局为拾包者余家雪申请奖励,名头可能是拾金不昧或见义勇为。

    对话当事人

    扬子晚报记者昨天电话找到了两位当事人,并分别就此事展开了对话。

    失主余春雷:

    接到电话我就想,要好好感谢这个好人

    记者:你是哪里人?做什么的?

    余春雷:我是浙江永嘉人,在六合做水泵销售生意。

    记者:你一个月收入大概多少?

    余春雷:月薪约四五千。

    记者:60多万失而复得,什么感觉?

    余春雷:这两张承兑汇票是我经手的货款。20日晚,我因为喝酒弄丢了60多万元,发现丢包时,心情真是又悔又失落,后来接到派出所民警的电话才得知,手包已被人捡到送交给派出所,我当时就对民警说,一定要帮我找到这个拾金不昧的好心人,一定要好好感谢他,是他帮了我的大忙了。

    记者:承兑汇票别人也能支取,发现遗失,为啥不及时挂失承兑汇票?

    余春雷:银行承兑汇票跟银行卡不一样,挂失程序很繁琐,当时我心里一团糟,所以也没想到要去银行办理“挂失”什么的。

    拾包人余家雪:

    我虽然钱不多,但这钱拿了我睡不安

    记者:你是哪里人?做什么的?

    余家雪:我是安徽阜阳人,在六合做生意。

    记者:你月收入大概多少?

    余家雪:大几千,够养家糊口。有一儿一女,都在上学。

    记者:深夜脚下捡到60多万,什么感觉?

    余家雪:没感觉。人家的东西终归是人家的。这么多钱肯定不是个人的,跟我也没关系。

    记者:第一次拾金不昧,第二次别人心甘情愿当面酬谢你,为啥不要那“感谢费”?

    余家雪:人家也不容易,我也就是举手之劳,能帮他一下就心满意足了。更何况是本家呢。我虽然钱不算多,不过别人的一分钱我也不会拿,下次捡到钱,我还是会还给别人,这钱拿了我睡不安。

    ■记者手记

    两人信息太相似 记者一度起质疑

    扬子晚报记者昨天通过六合马鞍派出所查询到两位姓余的当事人时吃了一惊:

    一,失主余春雷,拾包人余家雪,都姓余,名字中一个是“雷”,一个“雪”,都跟气象搭界,似乎是亲戚;

    二,两人的手机号码前7位数都是“1391445”,难道是约好了一块办理的号码?

    如此惊人的“相似度”,激起了记者“职业病”般的质疑:难道这两人是唱双簧的?但一时又想不通他们为啥这么做,怎么看也看不出他们是“一伙的”。就算是一伙的,这么做能有什么“好处”?

    了解此事经过的马鞍派出所陈警官向记者证实,两位当事人,一个是浙江人,一个是安徽人,之前根本不认识,更不是什么亲戚。若硬要说“巧合”的话,那只是同在六合打拼而已。

    解开心头的疑惑,记者才安心展开采访。在对话当事人时,两位余先生都表示,遇到这样的“亲戚”,今后要一直交往下去!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捡到60多万巨款“完璧归赵” 失主自掏万元感谢,拾包者一口拒绝>-: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