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媒体广角 → 文章内容 → 潜 伏

潜 伏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传媒网  发布时间:2015/1/15 17:20:28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李浅予

    1  在北宋画家郭熙的《早春图》上,有一行题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

    这一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署名,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早春”:此前,中国的山水画都没有题款,让后人搞不清作者究竟是谁。

    2  和中国一样,欧洲在文艺复兴前画家也不署名,直到欧洲的“郭熙”出现。

    1500年,29岁的德国画家丢勒在一幅自画像中首次使用了他的花押字签名,从此,这个图案成为丢勒的标志,并因此在一次诉讼中胜诉,侵权者被判决不得使用这个特殊的标记。

    3  自郭熙后,中国画家开始署名,但仍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把名字偷偷写在石头上,或是悄悄地写在树干上。

    被誉为宋代绘画第一神品的《溪山行旅图》,就由于在作品中没有明显的画家落款,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来推测它的作者,直到195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采用“德国人找网球法”,在一群行旅人物后方的树丛中,隐约发现了一个细小的签名:“范宽”。

    4  而在欧洲,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潜伏。在丢勒完成于1507年的版画《亚当与夏娃》中,亚当手里举着一块标牌,上面写着“纽伦堡的阿尔布雷特·丢勒制作”。

    这含糊的署名分明潜伏着艺术家的野心:到底是艺术家制作了版画,还是创造了亚当本人?如果是后者,那不是将艺术家的创造力等同于造物主了吗?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虽然中国自北宋后画家开始“明目张胆”地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题词,盖章,但从来没有艺术家达到如此“狂妄”的地步。

    5  《溪山行旅图》的作者之谜解开了,然而,范宽的身世仍处于迷雾之中。

    他的生卒年不详,我们只知道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早年即隐居山中,整日端坐在岩石上饮酒,在后世臆想的逍遥中,终老于此。

    范宽潜伏的地方在今西安的翠华山,直到今天,这里还居住着许多隐士,传说这里还曾经潜伏着中国历史上另一位著名人物——老子。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潜 伏>-: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 上一篇文章:我家的八仙桌
  • 下一篇文章:如 意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