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层底

张晓惠
动纳千层底这念头,源于老公公的一句话:街上买的鞋,哪有过去家里纳的鞋软实暖和啊!还是做姑娘时纳过的针线被她找了出来,只为让病中的公公欢喜一下。当那双黑面白底的布鞋于大年三十捧到老人的眼前,公公竟有泪沁出:难为你了! 老人如捧着宝一样,说老了腿脚不灵便,这布鞋穿在脚上心里都暖和的。
看着老人几天的欢欢喜喜,她忽然想到那日参加义务劳动的养老院:那十几位孤寡老人在老柳树边围坐着晒太阳,有这样的布鞋,想必他们也是如公公一样的喜欢吧? 她没去想多少,下班后她就又去了养老院,她问着老人们的鞋码,她微笑着面对老人们的疑惑与不解。说干就干,她拆了家里的旧衣裳,又去商店买白布,将面粉打成浆糊,在木板上一层又一层的糊鞋骨子,做这些事的时候,她眼前总是那些老人们似信非信的眼神。她在下班后,一针针一线线地扎起了千层底。到底是多少年不做了,没两天,手上就被鞋底线勒出了道道血印子,儿女奇怪:你要做好事,街上有得卖的!她只是笑笑,扎鞋底成了每日晚收拾完锅碗的必修课。当那个重阳节,她拎着一大包布鞋走进养老院,在那株老柳树下为老人们一个个试穿鞋,竟有几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哭出了声:曹大姑娘是菩萨呢!有位老人擦着眼泪说:这辈子没有亲闺女,今日却穿上了闺女亲手做的鞋。还有位穿着黄胶鞋的老人拿着布鞋左看右看,说是这么好的鞋,哪舍得踩在脚下呢!她说大爹爹,穿吧,穿坏了我再替您做。那朝鲜战场上下来的孤身老人追问一声:姑娘说话当真?
她说:当真。
她当时也没想到这样轻轻的一句承诺,自己就坚持了二十年;她当时更没想到,送到县养老院老人们的布鞋,在其他养老院老人心中荡起的浪花涟漪。当那所乡镇养老院的院长带着老人们的信,守在她的家门口,她承诺了:重阳节,我给爹爹奶奶送鞋去。于是,这个叫翠花的女子将她除了上班以外所有的闲暇,都交给了千层底。“36码1个、37码2个、41码2个……”在发黄的纸本上,全县15个敬老院每位老人的脚是多大尺码,她都有记录。
寒来暑往二十个春夏秋冬,她纳了将近2000双千层底鞋,这县、乡敬老院的每一位孤寡老人都穿上了翠花亲手做的棉布鞋。2000双!我这不会纳鞋底的人想想也知道这其中的艰辛,一只鞋底纳近2000针,2000双就是300多万针!有人统计以每3秒钟纳一针计算,就要花去2600多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剪样、糊布、做鞋口等工序花的功夫。
纳鞋的时间,都是她在忙完繁重的工作和家务活后,一秒一秒硬挤出来的。子女们无数次夜半醒来,看到母亲在昏黄灯光下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单位同事来到她家,到处是糊好的“骨子”和一捆捆的鞋底;镇上的医生记忆犹新,这个叫翠花的女人曾跑来问能不能把牙齿“挫”平便于咬针;在外工作的丈夫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她四处借布买布,1斤布最多做3双鞋,这么多年做鞋,光布就用了300多公斤。
老是有人问她这样为了啥?自个儿家境又不富裕。她憨厚地笑:就想着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在等我。
下雪了,雪花飘飘洒洒飞舞出绵柔洁白一片。那个屋檐下,翠花肯定又拿起了针针线线。你看,她对着光拈起针,对着蒙着洁白棉布的鞋骨子上,轻柔又用力地扎了下去,深深的一针又一针,轻快的一针又一针,她紧抿着嘴角,面庞有着无尽的笑意,她将针习惯的在头皮上磨了磨,又一针针地扎进了鞋底……就这样二十年如一日,一针一线,针针线线纳行着温柔善良的大爱情怀,谱就着朴实敦厚的山高水长。
动纳千层底这念头,源于老公公的一句话:街上买的鞋,哪有过去家里纳的鞋软实暖和啊!还是做姑娘时纳过的针线被她找了出来,只为让病中的公公欢喜一下。当那双黑面白底的布鞋于大年三十捧到老人的眼前,公公竟有泪沁出:难为你了! 老人如捧着宝一样,说老了腿脚不灵便,这布鞋穿在脚上心里都暖和的。
看着老人几天的欢欢喜喜,她忽然想到那日参加义务劳动的养老院:那十几位孤寡老人在老柳树边围坐着晒太阳,有这样的布鞋,想必他们也是如公公一样的喜欢吧? 她没去想多少,下班后她就又去了养老院,她问着老人们的鞋码,她微笑着面对老人们的疑惑与不解。说干就干,她拆了家里的旧衣裳,又去商店买白布,将面粉打成浆糊,在木板上一层又一层的糊鞋骨子,做这些事的时候,她眼前总是那些老人们似信非信的眼神。她在下班后,一针针一线线地扎起了千层底。到底是多少年不做了,没两天,手上就被鞋底线勒出了道道血印子,儿女奇怪:你要做好事,街上有得卖的!她只是笑笑,扎鞋底成了每日晚收拾完锅碗的必修课。当那个重阳节,她拎着一大包布鞋走进养老院,在那株老柳树下为老人们一个个试穿鞋,竟有几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哭出了声:曹大姑娘是菩萨呢!有位老人擦着眼泪说:这辈子没有亲闺女,今日却穿上了闺女亲手做的鞋。还有位穿着黄胶鞋的老人拿着布鞋左看右看,说是这么好的鞋,哪舍得踩在脚下呢!她说大爹爹,穿吧,穿坏了我再替您做。那朝鲜战场上下来的孤身老人追问一声:姑娘说话当真?
她说:当真。
她当时也没想到这样轻轻的一句承诺,自己就坚持了二十年;她当时更没想到,送到县养老院老人们的布鞋,在其他养老院老人心中荡起的浪花涟漪。当那所乡镇养老院的院长带着老人们的信,守在她的家门口,她承诺了:重阳节,我给爹爹奶奶送鞋去。于是,这个叫翠花的女子将她除了上班以外所有的闲暇,都交给了千层底。“36码1个、37码2个、41码2个……”在发黄的纸本上,全县15个敬老院每位老人的脚是多大尺码,她都有记录。
寒来暑往二十个春夏秋冬,她纳了将近2000双千层底鞋,这县、乡敬老院的每一位孤寡老人都穿上了翠花亲手做的棉布鞋。2000双!我这不会纳鞋底的人想想也知道这其中的艰辛,一只鞋底纳近2000针,2000双就是300多万针!有人统计以每3秒钟纳一针计算,就要花去2600多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剪样、糊布、做鞋口等工序花的功夫。
纳鞋的时间,都是她在忙完繁重的工作和家务活后,一秒一秒硬挤出来的。子女们无数次夜半醒来,看到母亲在昏黄灯光下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单位同事来到她家,到处是糊好的“骨子”和一捆捆的鞋底;镇上的医生记忆犹新,这个叫翠花的女人曾跑来问能不能把牙齿“挫”平便于咬针;在外工作的丈夫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她四处借布买布,1斤布最多做3双鞋,这么多年做鞋,光布就用了300多公斤。
老是有人问她这样为了啥?自个儿家境又不富裕。她憨厚地笑:就想着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在等我。
下雪了,雪花飘飘洒洒飞舞出绵柔洁白一片。那个屋檐下,翠花肯定又拿起了针针线线。你看,她对着光拈起针,对着蒙着洁白棉布的鞋骨子上,轻柔又用力地扎了下去,深深的一针又一针,轻快的一针又一针,她紧抿着嘴角,面庞有着无尽的笑意,她将针习惯的在头皮上磨了磨,又一针针地扎进了鞋底……就这样二十年如一日,一针一线,针针线线纳行着温柔善良的大爱情怀,谱就着朴实敦厚的山高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