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递跳房子

名家专递跳房子
叶延滨
儿时的游戏里,最让人回味的游戏应该是“跳房子”。
现在的孩子不玩这个游戏了,因此,还必须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在一块平地上,画出一个跳房子的场地,就像现在开发商广告上画的平面结构图,孩子们就在一个画出来的“房子”里做游戏。跳房子的“房子”有不同的样子,基本的元素是一个个方格,有时由八个方格,一排四格,两排并成一个长方形的“筒子楼”,有时拼成一个“干”字形,就像现在的单元套房。参加游戏的孩子自己还要准备一个小瓦片,瓦片要找坚硬而光滑的碎瓦,自己打磨成用来顺手的形状,随身揣在衣兜里。放学后,几个小伙伴聚到一起,找个平坦的场地,画好房子,便可玩得满头大汗。跳房子有各种规则,基本的动作就是掷瓦片,单腿在格子间跳,用脚踢瓦片到不同的位置,领先者,便会拥有一个方格成为自己的房子,其它人则需跃过这个方格去完成规定的动作。最后拥有“房子”最多的孩子便是赢家。
那个时候,房子很少,空地很多,废品很少,瓦片很多,跳房子应运而生。房子少,空地多,这好理解,废品少,瓦片多,也许你就不理解了。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没有“废品”,一只铁皮饼干盒,当宝贝用十年八年,放平时舍不得吃的几块糖,来了客人端出个饼干盒就很体面了。旧报纸能糊墙,空酒瓶能打酱油,酱油店的酱油都盛在大缸里……在我的记忆里,除了地上扫起的灰土,家家没有什么东西舍得倒进垃圾箱。啊,还有瓦片,破瓦片没有用也不能卖,因此成了“跳房子”的装备。这就是人的天性,穷得只剩下破瓦片的年月,孩子们也能找到快乐。穷开心!开心不开心,与穷富无关。青天在上,黄土在下,手持一片破瓦,便想象自己一步一步跳出自己的“房子”!多有寓言意味的游戏,当然也是“房子”重要性的启蒙课。
说到启蒙课,回想一下这辈子,如果用房子来做主要参照物的话,我的履历也是一串“跳房子”的经历:
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从一个集体宿舍到另一个集体宿舍。也有区别。幼儿园里小背心小裤衩上用线缝出我的名字,其它都是公家的东西。上小学后加上书包是自己的了。上中学后,被褥是自己的了。有首歌“打起背包就出发”,毕了业就背上自己的背包下乡去。城市没有一片瓦与自己有关系。
招工到了军马场,住集体宿舍。马场在林区,所以我们每个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木箱子。提干当了厂政治处干事兼团委书记。团委有一间办公室,办公柜后两条凳子支个床。领导说不要搞特殊化,于是再加了个同室,两人住半间办公室。就是这样,也有当领导的感觉了。
上大学,又回集体宿舍。毕竟改革开放了,宿舍也有新气象。我们这个宿舍,俩东北人带头,每周提塑料桶到校买一桶散装啤酒,回宿舍就着黄瓜大酱,尽情开喝,于是得名:酒吧。对面宿舍忙着学跳舞,得名:舞厅。斜对面有两烟瘾大的同学,让这宿舍蒙冤:烟馆。隔壁宿舍有桥牌高手,雅室得俗名:赌场。听起来吓人,一群穷学生穷开心。我算最有钱的主,带薪每月42元。
大学毕业分配到省文联,领导说,你爹妈有房,回家去住。我说,那是组织分给他们的,与我无关。经过努力,得一间古董级老宅,一半做保管室堆满纸,另一半刚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写字台。只要有人走近,地板响,桌子晃,床也摇。安全,防贼。
提为副主编,分了一套小三居。于是准备婚事。一老同志找到我,他妻子有精神病,儿子还没工作神经也不太正常,希望我把这套房让给他。比我大十多岁的人开了口,能不让吗?
调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学院大方,给我一套向阳新三居。又被调到作家协会办杂志,搬进城里朝北的背阴三居。刚住进不到一月,夜里进了贼,财物受损。邻居见面,个个好像贺喜:“万幸万幸,你们都没醒啊!”
两年后,我从这幢楼的六层调到十五层,还补一间房,说是按规定落实政策。那一年我快五十岁了。单位实施房改,交上钱款,发给我一红皮“房产证”。唉哟,年过半百,从无产阶级变成了有产者。换句话说,这个红皮“房产证”向我宣布:叶延滨,你这一辈子的“跳房子”游戏从此结束了。
安居,大概就是说有了房子才好过日子。然而,当了大半辈子“无房户”,大半辈子在玩“跳房子”游戏,真的还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房子是个好东西,但若一开头就有一套房子压在背上,这“跳房子”的游戏还会好玩吗?
儿时的游戏里,最让人回味的游戏应该是“跳房子”。
现在的孩子不玩这个游戏了,因此,还必须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在一块平地上,画出一个跳房子的场地,就像现在开发商广告上画的平面结构图,孩子们就在一个画出来的“房子”里做游戏。跳房子的“房子”有不同的样子,基本的元素是一个个方格,有时由八个方格,一排四格,两排并成一个长方形的“筒子楼”,有时拼成一个“干”字形,就像现在的单元套房。参加游戏的孩子自己还要准备一个小瓦片,瓦片要找坚硬而光滑的碎瓦,自己打磨成用来顺手的形状,随身揣在衣兜里。放学后,几个小伙伴聚到一起,找个平坦的场地,画好房子,便可玩得满头大汗。跳房子有各种规则,基本的动作就是掷瓦片,单腿在格子间跳,用脚踢瓦片到不同的位置,领先者,便会拥有一个方格成为自己的房子,其它人则需跃过这个方格去完成规定的动作。最后拥有“房子”最多的孩子便是赢家。
那个时候,房子很少,空地很多,废品很少,瓦片很多,跳房子应运而生。房子少,空地多,这好理解,废品少,瓦片多,也许你就不理解了。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没有“废品”,一只铁皮饼干盒,当宝贝用十年八年,放平时舍不得吃的几块糖,来了客人端出个饼干盒就很体面了。旧报纸能糊墙,空酒瓶能打酱油,酱油店的酱油都盛在大缸里……在我的记忆里,除了地上扫起的灰土,家家没有什么东西舍得倒进垃圾箱。啊,还有瓦片,破瓦片没有用也不能卖,因此成了“跳房子”的装备。这就是人的天性,穷得只剩下破瓦片的年月,孩子们也能找到快乐。穷开心!开心不开心,与穷富无关。青天在上,黄土在下,手持一片破瓦,便想象自己一步一步跳出自己的“房子”!多有寓言意味的游戏,当然也是“房子”重要性的启蒙课。
说到启蒙课,回想一下这辈子,如果用房子来做主要参照物的话,我的履历也是一串“跳房子”的经历: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从一个集体宿舍到另一个集体宿舍。也有区别。幼儿园里小背心小裤衩上用线缝出我的名字,其它都是公家的东西。上小学后加上书包是自己的了。上中学后,被褥是自己的了。有首歌“打起背包就出发”,毕了业就背上自己的背包下乡去。城市没有一片瓦与自己有关系。
招工到了军马场,住集体宿舍。马场在林区,所以我们每个人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木箱子。提干当了厂政治处干事兼团委书记。团委有一间办公室,办公柜后两条凳子支个床。领导说不要搞特殊化,于是再加了个同室,两人住半间办公室。就是这样,也有当领导的感觉了。
上大学,又回集体宿舍。毕竟改革开放了,宿舍也有新气象。我们这个宿舍,俩东北人带头,每周提塑料桶到校买一桶散装啤酒,回宿舍就着黄瓜大酱,尽情开喝,于是得名:酒吧。对面宿舍忙着学跳舞,得名:舞厅。斜对面有两烟瘾大的同学,让这宿舍蒙冤:烟馆。隔壁宿舍有桥牌高手,雅室得俗名:赌场。听起来吓人,一群穷学生穷开心。我算最有钱的主,带薪每月42元。
大学毕业分配到省文联,领导说,你爹妈有房,回家去住。我说,那是组织分给他们的,与我无关。经过努力,得一间古董级老宅,一半做保管室堆满纸,另一半刚好放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写字台。只要有人走近,地板响,桌子晃,床也摇。安全,防贼。
提为副主编,分了一套小三居。于是准备婚事。一老同志找到我,他妻子有精神病,儿子还没工作神经也不太正常,希望我把这套房让给他。比我大十多岁的人开了口,能不让吗?
调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学院大方,给我一套向阳新三居。又被调到作家协会办杂志,搬进城里朝北的背阴三居。刚住进不到一月,夜里进了贼,财物受损。邻居见面,个个好像贺喜:“万幸万幸,你们都没醒啊!”
两年后,我从这幢楼的六层调到十五层,还补一间房,说是按规定落实政策。那一年我快五十岁了。单位实施房改,交上钱款,发给我一红皮“房产证”。唉哟,年过半百,从无产阶级变成了有产者。换句话说,这个红皮“房产证”向我宣布:叶延滨,你这一辈子的“跳房子”游戏从此结束了。
安居,大概就是说有了房子才好过日子。然而,当了大半辈子“无房户”,大半辈子在玩“跳房子”游戏,真的还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房子是个好东西,但若一开头就有一套房子压在背上,这“跳房子”的游戏还会好玩吗? 叶延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