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媒体广角 → 文章内容 → 神圣的好奇心

神圣的好奇心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传媒网  发布时间:2015/5/19 8:42:07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天生万物,人只是其中一物,使人区别于万物的是理性。动物惟求生存,而理性不只是生存的工具,它要求得比生存更多。当理性面对未知时,会产生探究的冲动,要把未知变成知,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理性觉醒和活跃的征兆。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人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思考宇宙,探索万物,于是有了哲学和科学。动物匍匐在尘土之中,好奇心把人类从尘土中超拔出来,成为万物之灵。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把好奇心称为“神圣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的最重要的智力禀赋之一。做父母的都会发现,孩子在幼儿期皆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充满探问的兴趣。设想,倘若人人能把幼儿期的好奇心保持到成年,世界上会有多少聪明的大脑啊。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同爱因斯坦所说,“神圣的好奇心”是一株脆弱的嫩苗,它是很容易夭折的。不说别人,就说这位大物理学家本人,他竟也有过好奇心险遭夭折的经历。他自己回忆,他17岁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把许多废物塞进自己的脑袋,其结果是在考试后的整整一年里,他对任何科学问题的思考都失去了兴趣。鉴于这个经历,他如此感叹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大约无须再把今天中国学生所受的强制与爱因斯坦当年所受的那一点儿强制做比较了吧。学校教育当然是不能完全排除强制性考试的,区别在于它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占的比重。如果强制性考试成为教学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的、方法、标准,便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的现实。
    一般来说,好奇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这几乎是一个规律,即使在最好的教育制度下恐怕也是这样。那些能够永葆好奇心的人不啻是幸存者,而人类的伟大文化创造多半出自他们之手。惟因如此,教育必须十分小心地保护好奇心,为它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我相信,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其强大的智力禀赋足以战胜任何不良的外部环境,但普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一种坏的教育制度的杀伤力几乎是摧毁性的。
    在教育上,好奇心体现为学习的兴趣,其主要成分就是智力活动的快乐,包括好奇心获得满足的快乐。兴趣是智育的第一要素,如果不能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强调兴趣在教育中的意义,绝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自己是充满求知兴趣的人,并且善于对学生的兴趣差异予以观察,发现隐藏在其后的能力,真正因材施教。教材也必须改革,提高其智力活动的含量,使之真正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神圣的好奇心>-: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 上一篇文章:微博晒脸大赛 八成人喜欢圆脸
  • 下一篇文章:冬日郊区车上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