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 丝

成 健
豆品类菜肴在各大菜系中俱有一席之地,在淮扬菜中尤其做得精致。譬如文思豆腐,硬是把一方软嫩的豆腐切成千百根细丝,漾在汤里,总让人担心随时会化掉。而豆腐干,亦如法炮制,横片竖切,那一根根细可穿针的,便是干丝。
凡做淮扬菜的师傅,劈干丝属于入门技艺,非练得纯熟不可。劈干丝应选用较薄的刀具,劈也叫片,平着刀身施刀,又分推、拉、斜、反、锯、抖等六种技法。劈干丝采用推刀片,一般以左手按定干子,右手执刀自右向左推进,动作平稳利索,不得拖泥带水。大厨刀下,三四公分厚的一块干子少顷便能劈出一二十片,薄如蝉翼。然后再竖切,片刻又是几十刀。前年扬州举行过“三把刀”技艺表演赛,有选手将一块干子切出约一千五百根干丝。不过若要干丝切得细长匀整,刀功之外,还有个前提是干子本身得好。上好的干子决不掺杂豆渣,细腻紧实无孔隙。
淮扬菜凭汤汤水水独树一帜,大煮干丝更是深得其神髓。乾隆皇帝下江南,扬州地方官员曾呈上“九丝汤”,深受赞赏。九丝者,乃火腿丝、笋丝、银鱼丝、木耳丝、口蘑丝、紫菜丝、蛋皮丝、鸡丝,还有就是干丝,各取适量,烹烩而成,其汤汁鲜美可想而知,但市井平民绝无此等口福,于是大为精简,渐变成适于民间取材的大煮干丝。大煮干丝亦称“加料干丝”,配料绝对马虎不得,如鸡脯、火腿、瑶柱、虾仁、冬笋、香菇、木耳等,不求齐全,却似乎多多益善。
所谓大煮,须是汤宽火猛。汤是鸡汤,撇去浮油,烧沸后下干丝,大火煮至入味,装碗端上,热气腾腾。定睛看时,汤碗中千丝成堆,仿佛湖心小岛,白的,素面朝天,却不单调,有零零散散的青黄红黑映衬,平添几分风韵。尚未入口,鲜香已直透肺腑。那干丝已完全浸透鸡汁及各种佐料的精华,却仍柔软而有韧劲,搛于双筷之间颤而不断。
已故作家汪曾祺,高邮人氏,他也认为煮干丝没有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以往里搁,有一回他乐滋滋地透露“我的煮干丝里下了干贝”,读这段文字,犹见他执锅掌勺喜形于色。他还不忘提到的是,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要嫩姜。在可爱的汪老头看来,这样已是蛮讲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