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正月遇到十五

马 浩
月半为十五,每月都会有,当正月遇到十五时,此日便突兀成了节,非同凡响了。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据说是古时情人节,佐证大都会例举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元宵节从来都是盛况空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古往今来,元宵节总的说来就是尽情尽兴地放松自己,享受节日所独有的乐趣。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有人把正月十五称之为花灯节,这么说自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元宵节的元宵,指的是汤圆,正月十五是要吃汤圆的,象征着一家人和和美美,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元宵节何尝不是合家团聚的亲情节呢?
汤圆是一种甜食,米粉制作的,一般情况下,甜食南方人喜爱,北方人大都不太习惯吃元宵,估计是北方主产小麦,普遍以食面为主,当然,偶尔吃一吃汤圆,微调一下胃口,感觉也不坏,最集中吃汤圆的日子,也就是正月十五了,北方有句歇后语,半夜吃汤圆——不知哪进糖(不明就里之意)。
这个歇后语似乎能说明一点问题的——北方人对汤圆的制作不那么拿手,不过,会吃就行了。元宵节,吃汤圆,闹花灯,在人们心目中似乎也正是如此,如果节日只剩下吃喝玩乐,我觉得节日就被误读了。其实,元宵节民俗文化内涵丰厚深远。
南国佛山一带,有走通济的习俗,通济其实就是一座桥,传言元宵节,只要你在通济桥上走一遭,便会无忧无疾,故当地人有,“行通济,无闭翳”的说法。一座普通的混凝土拱桥,因为沾染了民俗文化,便成了某种征象,某种隐喻,都说桥归桥,路归路。“通济桥”之路,通往心灵的家园;我的家乡苏北一带,正月十五有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的习俗,似乎是压抑了一冬的乡人,向春天发出的赤诚的邀请,拔地而起的乡民,在喜庆锣鼓声中,踩出吉祥,踩出如意;我国东北一带的大秧歌,漫卷着飞天彩带,扭出对生活满腔的热爱;我现居南京,六朝古都元宵节的盛况是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其悠长的文化底蕴犹如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据报载,每年都有数十万人去夫子庙观灯,感受元宵节独特的文化气氛,或怀着一颗偶遇之心,也说不定,这也是我曾经的美梦。
说实话,这十多年来,元宵节,我从未到过夫子庙去“观灯”,仿佛热闹是他人的事,与自己无关,也不知曾经的热情都跑哪里去了。
过去,听着打鼓上墙头,对什么都感兴趣,若说现在兴味索然,也未必,冷眼看世界,心依旧是热的。儿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大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老了,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貌似少小与老大画个圆,其实,感受迥如天壤,儿时,元宵节就是冲着吃与玩,青春年少时,大约以元宵节为媒介,心底盘算着“月上柳梢头”,人到中年,貌似看淡了元宵节,虽不曾直接到现场感受节日的氛围,却对节日有着更为清醒的识悟,正如,寻常的月半十五之日,遇到了一元复始的大正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