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长是如何一不小心“被出诊”的

平顶山一家媒体刊登的广告显示,卫生部长陈竺改名换姓,现身该市第二人民医院,给患者做脑中风义诊,对此,该院组宣科负责人解释称,因卫生部长和参加义诊的专家长得像(记者对比后发现,二人相貌其实相差悬殊),工作人员不小心弄错照片了。(今日本报A12版)
卫生部长将亲临做义诊,不知当地百姓特别是广大患者,看到这则广告时会是什么心情?激动、兴奋之下恐怕难免要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乃至奔走相告了,毕竟,能让部长看病的机会还是不多的。然而最终的事实却是,所谓“部长出诊”,只是工作人员弄错了照片,或者说,套一句当前流行的表述方式,我们的卫生部长不过是一不小心“被出诊”了。
如此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竟然犯到了主管本行业的部长头上,透过这个颇有喜剧效果的雷人失误,人们看到的却是令人心惊的医疗广告乱象。
为了看清这个“失误”的低级指数,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医疗广告的审批程序。根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广告发布方首先要向广告公司提供真实准确的相关资料;广告公司依此设计好广告文案后上报给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为其出具《医疗广告证明》;媒体在验证各项证明的真实性后刊登或播出;工商管理部门负责刊登或播出后的监控和处罚。
从上述流程可以看出,无论是地方医院,还是卫生行政部门、广告公司、媒体、工商管理机关,在这个由诸多环节组成的责任链中,任何一个关口如能严格把关,都完全能够避免这则虚假广告的流出。遗憾的是,他们集体“失误”了,这反过来也证明,我们看似完善的监管体系,一旦有关人员不能人尽其责,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形同虚设。
“部长出诊”虽然与事实不符,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还不能算是一个虚假的医疗广告,因为记者后来的调查显示,义诊确有其事,专家确有其人,错登照片确系工作失误。但它显然比任何一个虚假广告都更可怕:单个虚假广告的出笼,可能是个别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结果;而虚假的“部长出诊”,则说明哪怕是拙劣无比、明目张胆的作假,在这里也已经可以一路绿灯、畅行无碍了。还有比这种近乎真空式的监管更为可怕的吗?
近年来,虚假医疗广告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个屡治不愈的社会痼疾,而卫生部长“被出诊”事件,则再次折射出当前医疗广告监管领域存在的漏洞,这个巨大的漏洞,实际上已成为纵容虚假广告频频出笼的无形推手。如何切实对其治理和修复,恐怕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河南 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