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千投,不是网络的错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码字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时至今日,码字者之众、之广、之兴、之乱,可谓前所未有。
码字者,舞文弄墨者也。大致为三:一是作家或有志于作家的人,他们为文严谨,词句力求“推敲”之效;二是写手,他们有为文的天赋,且欣赏这其中的“五斗米”;三是以码字为趣者,喜欢将所见所思连成文字,散于博客、论坛,以此自乐。
姑且只说其二,也就是被称为写手的码字者。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网络写手,他们大都昼伏夜出,在多个网站辟有专栏,靠每日上传几千字来维持作品的连续性,靠读者的点击率来挣取报酬。至于月余就可出产十几部书的天才,虽收益惊人,然而那匆忙中罗列的词句,却让人难以心服。
二是针对报刊杂志的写手。或许他们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具备与网站签约,一日码出数千上万字的能力,只好从短文做起,以此换得一些碎银。本来各忙各的,却也相安无事。报刊靠你的短文点缀,你靠短文换些菜钱,倒也双赢。何况有志者可以据此阵地,磨砺自己的文字,保不准哪天也许就成了名家。
然而,这种互为依存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供需矛盾便日益突出起来,具体表现为报刊的收稿邮箱日日爆满,编辑没有三头六臂是应付不了的。就常理而言,一家报纸副刊一期的用稿量不过三五篇,而其收稿量却在三五千篇,刊用率达到了千分比。何故?一稿多投、一稿千投之果也。
一位写手曾发帖说:不一稿多投,这么低的稿酬,怎么生活?看来,是生活所迫而为之,似可理解。于是,一些投稿软件便应运而生,这又在技术上为其多投提供了可能。那天,有文友在QQ上说,他的一篇稿子,用投稿软件在三十分钟里,投出两千多家。我惊得直咋舌:这是什么概念呀,意味着有两千编辑要去读他的一篇稿子……
网络带来了便利,网络也带来了混乱。一稿千投,写手在为编辑制造麻烦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郁闷。读书看报本是件雅事,当你打开甲报,看到一篇描写秋色的美文,赏读之后,心境通明。可是,当你翻开乙报的时候,还是这人这文……如是,你的心境还会通明吗?当为文的人被名利所左右,文学这块净土就会异化。如今,每天,每年,报刊刊发的作品之众,可与古代一个朝代的总和相论。我们在以此为荣的同时,可曾回首思量:这其中有多少可以流芳,又有多少可以传世?难道N世纪以后,子孙们还只是囿于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之中?
浮躁。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词了。可是,它与网络的发展无关。
与电邮投稿相比而言,一些报刊采取网上专版审稿的办法,无疑是公平公正了许多。稿子公开放在网上,任人评说,优劣一目了然,写手本人也有了压力:贴出的稿子,起码是自认为满意的,否则岂不让同行相笑?于是,于无声处之中,促使写手认真为文,从此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推敲”……或许有日,这种方法为大众所接受,继而与时俱进起来。
因此,网络,你就可劲发展吧,这不是你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