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时事聚焦 → 文章内容 → 央视质疑地方水价听证 董事长冒充职工代表

央视质疑地方水价听证 董事长冒充职工代表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09/12/26 10:39:29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中国网12月26日报道 2009年12月25日央视《新闻1+1》播出《“迷失”的水价听证会》,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欢迎收看《新闻1+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方都在纷纷酝酿水价格的调整,因此也就召开了一系列价格听政会。但是我们发现,围绕这些价格听政会却出现了一些颇耐人寻味的现象,我们先来看一下。

(播放短片)

卢和光(福建电视台记者听证会代表):

在这22个报名者当中我的编号是20号,当时抽屉放在一个大抽取箱里,把22个人每个人都编上序号,1到22号,然后在媒体记者的见证下抽出来,抽取的过程没有问题,至于22个人是怎么来的,我们也不知道。

解说:

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福州市马上就要召开自己的水价听证会,但是会还没有开,来自市民们的质疑就已经开始了。本月14日,参加听证会10个市民代表的名字,出现在了福州物价局的官方网站上,而引起质疑的也恰恰是这份10人名单,因为在这上面,除了代表的名字,其他信息人们一概无从知晓。

记者:

福州市物价局的相关负责人不知是何原因没有接受我们的采访,但在早先他们向当地媒体透露,除了卢和光之外,其他9名消费者代表提供了一份正式的书面字据,表示他们都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

卢和光:

这次听证会代表的身份问题确实让很多媒体记者都会有一些疑惑,为什么找他们,知道他们的身份那么难呢?

解说:

连听证会的代表身份都不知道,还叫什么听证会?9名听证代表为什么不愿公开自己的信息?对于听证会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大问题。此外,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2人愿意报名参加,福州市民对听证会的冷淡本身就已经让大家充满了遗憾。如今,以公开、透明、公正为特色的听证会,代表市民参与的9个代表,却连自己的身份都不愿意公开,这样的听证会怎么能获得大家的信任?

不仅是福州,今年以来,北京、银川、兰州、济南、哈尔滨,几乎每一个城市的水价听证会也都都伴随着公众的强烈质疑。为什么大家要求的水价成本始终无法公开?为什么反对涨价的代表得不到发言的机会?为什么水价听证却只有涨3毛和涨4毛两个选项?为什么会出现两眼紧闭、单手支撑着脸颊这样的打瞌睡听证?这样的听证市民们能满意吗?

听证会代表: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你们好,首先我对这次自来水的提价能够理解,并且是支持的。

解说:

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最后的结果都是涨价,很多人都在担心,这样听而不证的听证会给中国的听证会制度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记者:

您的月收入大概是什么层次呢?不用说具体数,您给我透露一个层次。

听证会代表:

层次就是公务员层次吧。

记者:

您觉得咱这收入能代表一般老百姓吗?

听证会代表:

代表不了。

解说:

对于12月18日济南召开的这次水价听证会,《齐鲁晚报》的报道说,24名听证会代表有处长、教授、高工,但就是没有一名下岗职工、特困家庭人员或者退休人员。

听证会代表:

济南市统计局的意见是,同意此次水价上调。

解说:

12月8日,哈尔滨水价听证会唯一坚决反对涨价的消费者代表刘天晓,一直得不到发言机会。此外,一名退休职工代表也被发现其实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这场听证会告诉我们,改进和完善中国的听证会制度已经刻不容缓。

嘉宾:

听证会上,虽然消费者参加人名单中存在个别参加人身份搞差的问题,但并没有改变13名消费者参加人的整体构成,其作为消费者的属性没有变,是合法的。

解说:

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大城市一场又一场水价听证会,虽然最终都实现了涨价。但是,围绕着一场又一场听证会,各种各样的争论却使我们不得不担心中国听证会制度的未来。如何吸引公众参与,设置听证会的目的是什么,决策民主如何实现,疑问还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它们都需要得到解决。

主持人:

王教授,您是这方面的专家,刚才我们通过看短片,以福州为例,10个人参加的这样一个听证会,居然有9个人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在听证会召开的这个问题上,是不是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王锡锌(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从听证会设计的根本目的来说,听证参加人,我们老百姓叫听证代表的身份,如果都不能够弄得一清二楚,那么听证会怎么能够产生公信力?

主持人:

也许有人说他们享有隐私权,如果我不想被人知道就可以不被人知道,可以这么认为吗?

王锡锌:

我觉得不能这么看。这些听证代表、听证参加人,他们是代表某一种利益,比如说代表消费者来参与,因此他们是代替这些消费者来表达意见的,这就是我对代表的解释。如果说他是代表消费者来表达意见,那消费者如果不知道你是谁,你的身份我都搞不清楚……

主持人:

我能不能被代表?

王锡锌:

对,你这样的门面代表怎么能够让我相信,我怎么会把这种权利授予你去参加听证会呢?

主持人:

您刚才跟我讲过,一个听证会代表的构成大概有这么几方面:一方面是消费者,另外一方面是经营者,还有一个是专家学者。大概都各占多少比例呢?

王锡锌:

对于具体的构成比例,我们国家发改委《关于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里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说根据听证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构成比例。但是它有一条硬性规定,那就是消费者的代表或者消费者的参加人,不能少于所有代表数的五分之二。

主持人:

五分之二,我们以福州这次听证会为例,10 。但是要代表各方各面的消费者,我是什么样的层次,我是什么样的工资水平,他能不能代表我,这样的代表是怎么选出来的?

王锡锌:

首先,从目前的规则来看,这些所谓代表的代表性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问号。首先是人数,毕竟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小,如果搞得很大会就很难开,就不是听证会而是讨论会了。在人数比较小的情况下解决代表性,其实首先要明确这些人被选来真正要干什么,如果说我们赋予这些听证的参加人或者代表真正来解决问题,选代表就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

主持人:

他们是不是可以借听证会这个平台来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说这是一个象征?

王锡锌:

在很大程度上,就价格决策目的来说,听证会可能是一个程序环节,这个程序环节对于最终的价格决定是一个参考咨询的作用。

主持人:

这个作用有多大?

王锡锌:

应该说这种作用并不具有法律上刚性的约束力。你看我们发改委的《政府制定价格的听证办法》非常有意思,它没有用“听证代表”这个概念,尽管我们老百姓一直在说听证代表,其实是我们对代表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为听证会本来是想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发改委的决策听证办法用的叫“听证参加人”,这是一个非常中性的描述,换句话说,在我们的《政府制定价格的听证办法》里面,并没有真正地让这些人具有严格的代表性。

主持人:

但是现在社会上普遍有一种共识,希望通过这样的听证会,让消费者的声音能够在这个决策进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您刚才说了,更多地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程序性方式。问题就是,来自民众的这种诉讼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并且能够反映上去?

王锡锌:

我觉得应该要真正地让听证会将民众的声音不仅仅表达出来,而且能够被决策者所听到。而目前的这样一种价格决策整个听证规则,应该说并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去满足、实现民众这样一种期待。

主持人:

那它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王锡锌:

它解决的可能是在程序环节上收集一些不同的意见。

主持人:

那它的意义又何在呢?

王锡锌:

它的意义本来应该是非常重大的,因为我们落实价格决策里的听证,本来就是想解决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所谓民主化就是让各种不同的声音都能够被反映出来,所谓科学化,我们看到,听证代表、听证参加人里面,要有一些专家学者。但是坦率地说,从目前的实践操作来看,无论是公众的参与,公众声音的表达,还是专家学者在这里真正地去发挥作用,应该说还是不够理想的。(CCTV 新闻1+1)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央视质疑地方水价听证 董事长冒充职工代表>-: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