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电影院

余斌
据说原先南京最上档次的电影院是大华,小时没怎么去过“大华”,印象中最豪华的影院是“曙光”,很长时间里,“曙光”是南京城唯一一家有宽银幕的影院。影院的形制也因此较別处宽而扁,两侧的壁上有雕像,天棚上的灯排列得也与众不同。过去的影院不像现在,银幕无遮无拦,通常都有一层帷幕遮掩着,要待乐声响起,幕布才徐徐拉开,把看电影这事搞得挺隆重。“曙光”是紫红色的丝绒帷幕,拉开后里面还有一层薄纱,缓缓向两边移动之际,影像已透过薄纱影影绰绰在银幕上出现。
文革年间,“曙光”的宽银幕大体上是大材小用,因为那时的片子极少是宽银幕的,我们第一次见识宽银幕电影,是朝鲜片《卖花姑娘》。我往“曙光”去得勤是上大学以后的事,学校靠得近,上课上得无聊,时常便往那儿去。文革刚结束,正是电影院的黄金时期。只要是故事片,不拘是解禁的还是新拍的,一概大受欢迎。当场票几乎买不到,曙光前面偌大一片空场上,总有许多人在等退票,难怪外地同学首先学会的南京话是,“阿有票啊?”倘是热门的片子就更不得了。一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买预售票的人可以排成上百米的长龙。
电影拷贝不够用,因有“跑片”一说:这边放着前面的部分,后面几本还在另一处放着,跑片的人骑着书包架两侧挂有特制袋子的自行车在大街上飞奔。自然有衔接不上的时候,电影放得好好的,突然间灯光大亮,一片哗然之中,从喇叭里传出放映员的声音,让众人耐心等待。曙光这样的影院也不免。有次等了半小时之久。过一阵座中就有人高声抱怨:“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威胁退票的也有。不过都是闹闹情绪,待灯光再度黑下,欢呼的掌声过后,依然兴致盎然接着看。
看电影而频频鼓掌,好像也是那时特有的情形,也可见八十年代初大家高涨的情绪。《甲午风云》里邓大人出现,大鼓其掌,这是在欢呼邓小平复出,也就罢了,高潮处鼓掌,有出彩的对白,也鼓掌。彼时尚无“恶搞”一说,都是投入式的鼓掌,学生场气氛就更热烈。有次大概是南大的包场,满电影院都是大学生,看印度片《大篷车》,结尾处男主人公暴揍恶霸,大鞭子一鞭鞭下去,抽得血肉模糊,居然也掌声一片。其时我正在很夸张地给自己建立纯文学的概念,看中文系的人也在大鼓其掌,就觉学文学的情感朴素到如此地步,太掉价,好像自己的脸面也给丟了,兀自暗中生闷气——连这样的顶真也是八十年代式的。
惜乎好景不长,八十年代后期,已是盛景难再,到九十年代,“曙光”露出下世的光景,门庭若市一变而为门可罗雀,搞出通宵电影,大概就是不得已的救市之策。三四场电影一起放,青菜萝卜搭着卖,捆绑销售的性质。起初颇有市场,大概是新鲜,算起来票价也便宜。渐渐就不行,去看的多是谈恋爱的——夜里没地方,影院也算是个去处。看得哈欠连天,看一阵睡一阵的也大有人在,清晨散场时,出来的人一个个蓬头垢面,面无人色。
电影的遭冷落,一大原因是录相机的出现,电影片源太少,限制太多,各种渠道进来的录相带则是花样繁多。于是电影院纷纷附设录相厅,大放投影电视。一时间,看录相倒成影院的主业了。那以后则有游戏机的入侵,“曙光”一楼的大厅、二楼的空地似乎都被游戏机占据。
我最后一次进“曙光”之前,大概已有半年时间没看电影了。那天下午是到对面的书店买了书,想久不看电影了,一时兴起,就买了张票进去,看的是什么已忘了,只记得冷清得很,楼下只零零落落坐了十几个人,多是成双作对,卿卿我我,对银幕上发生的事似也不怎么关心。七八百个座位,显得空空荡荡。座椅上蒙的绒面磨损得厉害,过道里铺的地毯则已污损得如同抺布了。一副破败之象。
因那场电影看得败兴,以后很长时间,几乎绝迹于影院。也不知过了几时,忽一日,又从那一带走过,发现“曙光”已拆了,一地的瓦砾。
据说原先南京最上档次的电影院是大华,小时没怎么去过“大华”,印象中最豪华的影院是“曙光”,很长时间里,“曙光”是南京城唯一一家有宽银幕的影院。影院的形制也因此较別处宽而扁,两侧的壁上有雕像,天棚上的灯排列得也与众不同。过去的影院不像现在,银幕无遮无拦,通常都有一层帷幕遮掩着,要待乐声响起,幕布才徐徐拉开,把看电影这事搞得挺隆重。“曙光”是紫红色的丝绒帷幕,拉开后里面还有一层薄纱,缓缓向两边移动之际,影像已透过薄纱影影绰绰在银幕上出现。
文革年间,“曙光”的宽银幕大体上是大材小用,因为那时的片子极少是宽银幕的,我们第一次见识宽银幕电影,是朝鲜片《卖花姑娘》。我往“曙光”去得勤是上大学以后的事,学校靠得近,上课上得无聊,时常便往那儿去。文革刚结束,正是电影院的黄金时期。只要是故事片,不拘是解禁的还是新拍的,一概大受欢迎。当场票几乎买不到,曙光前面偌大一片空场上,总有许多人在等退票,难怪外地同学首先学会的南京话是,“阿有票啊?”倘是热门的片子就更不得了。一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买预售票的人可以排成上百米的长龙。
电影拷贝不够用,因有“跑片”一说:这边放着前面的部分,后面几本还在另一处放着,跑片的人骑着书包架两侧挂有特制袋子的自行车在大街上飞奔。自然有衔接不上的时候,电影放得好好的,突然间灯光大亮,一片哗然之中,从喇叭里传出放映员的声音,让众人耐心等待。曙光这样的影院也不免。有次等了半小时之久。过一阵座中就有人高声抱怨:“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威胁退票的也有。不过都是闹闹情绪,待灯光再度黑下,欢呼的掌声过后,依然兴致盎然接着看。
看电影而频频鼓掌,好像也是那时特有的情形,也可见八十年代初大家高涨的情绪。《甲午风云》里邓大人出现,大鼓其掌,这是在欢呼邓小平复出,也就罢了,高潮处鼓掌,有出彩的对白,也鼓掌。彼时尚无“恶搞”一说,都是投入式的鼓掌,学生场气氛就更热烈。有次大概是南大的包场,满电影院都是大学生,看印度片《大篷车》,结尾处男主人公暴揍恶霸,大鞭子一鞭鞭下去,抽得血肉模糊,居然也掌声一片。其时我正在很夸张地给自己建立纯文学的概念,看中文系的人也在大鼓其掌,就觉学文学的情感朴素到如此地步,太掉价,好像自己的脸面也给丟了,兀自暗中生闷气——连这样的顶真也是八十年代式的。
惜乎好景不长,八十年代后期,已是盛景难再,到九十年代,“曙光”露出下世的光景,门庭若市一变而为门可罗雀,搞出通宵电影,大概就是不得已的救市之策。三四场电影一起放,青菜萝卜搭着卖,捆绑销售的性质。起初颇有市场,大概是新鲜,算起来票价也便宜。渐渐就不行,去看的多是谈恋爱的——夜里没地方,影院也算是个去处。看得哈欠连天,看一阵睡一阵的也大有人在,清晨散场时,出来的人一个个蓬头垢面,面无人色。
电影的遭冷落,一大原因是录相机的出现,电影片源太少,限制太多,各种渠道进来的录相带则是花样繁多。于是电影院纷纷附设录相厅,大放投影电视。一时间,看录相倒成影院的主业了。那以后则有游戏机的入侵,“曙光”一楼的大厅、二楼的空地似乎都被游戏机占据。
我最后一次进“曙光”之前,大概已有半年时间没看电影了。那天下午是到对面的书店买了书,想久不看电影了,一时兴起,就买了张票进去,看的是什么已忘了,只记得冷清得很,楼下只零零落落坐了十几个人,多是成双作对,卿卿我我,对银幕上发生的事似也不怎么关心。七八百个座位,显得空空荡荡。座椅上蒙的绒面磨损得厉害,过道里铺的地毯则已污损得如同抺布了。一副破败之象。
因那场电影看得败兴,以后很长时间,几乎绝迹于影院。也不知过了几时,忽一日,又从那一带走过,发现“曙光”已拆了,一地的瓦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