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媒体广角 → 文章内容 → 个人问题

个人问题

作者:佚名  来源:江苏传媒网  发布时间:2013/11/28 7:24:28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范晓林

    上大学那阵子,我也算个活跃分子,一些上副课的老师见了面没个说的,都喜欢问我一句话:个人问题解决了吗?我会大大咧咧地说:“没呢,辅导员说我还欠些火候!”那时,我的个人问题是入党。

    毕业以后,熟悉我的同事和朋友一见面也喜欢问我“个人问题解决了吗?”三十岁以前,我会满不在乎地说:“喜欢我的人还不知道在哪里转悠呢!”那时候,我底气很足,总觉得还不是个问题。三十岁后,人们再问时,我有些发毛了,说没解决吧,人家立马会怀疑我有什么问题,说解决了吧,明显是“打肿脸充胖子”,而且还有可能失去一个帮忙的“火力点”,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很是犯难。

    对我个人问题关心的首先是我的父母。他们远在北方,有些鞭长莫及,深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只好御驾亲征。2000年春节前,哥哥护驾,押运着四床新被子(安排我结婚用的,色彩是最喜庆最传统也最难看的大红大绿)浩荡而来。驻扎半年,结果被南京“火炉”逼退,暂且不表。2002年,老爸“千里走单骑”,带来“中央指示”, “南巡讲话”连篇累牍,也无功而返。老妈无情地给老爸下了个结论“什么事情也办不了”,还引发老爸抗议……老爸老妈的着急咱有空再说。

    2003年,哥哥一家南迁,成了常驻特派员,每见我提起一个女孩子,他们都会第一时间汇报“中央”,可一次次的“最新情况”都属于愚人节消息,害得哥哥毫无颜面,逐渐丧失了“党中央”的信任。现在,哥哥也有了谱,汇报时不再拍胸脯,只是“好像”、“应该”一类模糊语气……

    在父母跟前随时听令的姐姐也是忧国忧民,打听到哪里有个算命灵光的人都要亲自登门问计,以求先知先觉,可钱花了不少,至今都是一头雾水。老家的亲戚几乎都一条声地打探,小儿子的个人问题何时是个了断?几年下来,他们已经变得皮实,甚至麻木,好像我的“个人问题”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花分两朵。咱的朋友同事也是表现出“祖国处处是亲人”的风貌,忙不迭地提供“最新情报”,里面最卖力的是卖面条的陈老板。1995年前后,我在南京秦虹小区暂住,每天必经陈老板面条店,总是一碗面条下肚然后才“饱满”回家。因为那时我做一档晚间节目,回家时间固定,面条店成了驿站,就和陈老板混熟了,混到了月结面条钱,最后到不花钱,当陈老板知道我“个人问题”后,把这个消息对老主顾都进行了通报,一个面条店变成了个人问题代办点,一共张罗了七八个,可就是不开花不结果。

    工作十多年,换了几个办公室,前后有不少同事,都把我当阶级兄弟,四下打探,甚至有一位热心大姐宣誓:这小伙子的“个人问题”就是我的问题,一定要在世纪末解决。可新世纪已经“开张”几年,我都没被“解决”。

    我深深地感谢那些曾经帮我忙碌的热心人,也深深地“纳闷”:这“个人问题”怎么就牵扯了这么多人的神经?把眼光稍微社会一点,我发现我的遭遇还不是个别现象。

    紫金山脚下的白马公园和情侣园定期举办万人相亲会,每次都是旗幡招展,人头攒动。省内及周边省份的人也高举“个人问题”而来寻求“解决”。江苏卫视甚至动用卫星来传输有关动态,这种为“个人问题”而忙碌的精神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感召日月。

    有一次和一位报社老总闲聊,提出办一份有关“个人问题”的报纸的想法,并且抬出了“和谐社会”这样热门的关键词,这位老总居然在我的忽悠下拍了大腿:人就是高级在感情上,把这么高级的问题解决了,咱就有公信力,咱就是老百姓爱戴的报纸,那咱就把南京变成世界上最充满爱的城市吧!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个人问题>-: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 上一篇文章:与草木谈心
  • 下一篇文章:眼 光
  •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