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时事聚焦 → 文章内容 → 紫金山歌咏沙龙唱出了名

紫金山歌咏沙龙唱出了名

作者:李莎 张花 董婉愉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15/5/19 8:41:54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紫金山歌咏沙龙唱出了名
每天有四五百市民自发上山“飙歌”
 

  一市民正在弹电子琴。
  “红日从地平线升起/炊烟环石头城缭绕/乐曲在紫金山回荡/歌声自翠竹林传出……”每天早上8:30到10:00,在南京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紫金山上翠竹林间,总是飘扬着嘹亮的歌声,6年来,已成为紫金山风景区一道风景。这就是由市民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紫金山翠竹歌咏沙龙,每天来到这里唱歌的市民多达四五百人,双休日或节假日则多达上千人。

  练歌后老病不复发

  记者翻看了翠竹歌咏沙龙的曲目,惊讶地发现这些精心选取歌曲有的在市面上还没出现,如在青歌赛上亮相的《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据歌友介绍,比赛刚结束,何老师就找来教大家,“现在我们唱的歌不比青歌赛选手差啊。”记者还没缓过神来,那边60岁出头的歌友高先生竟拿出MP3,当面把刚刚教过的歌放给记者听:“这个方便,也好携带。”歌友们表示,唱歌让他们快乐的同时,还幸运地走进了时尚的阵容,他们在家里经常与儿女一起比拼歌唱技术和装备,孩子们再也不会小瞧父母了。而唱歌除了在精神上丰满了老人,也改善了大家的体质。56岁的赵女士,几年间每天参加晨歌,困扰自己多年的胆结石也痊愈了;79岁的刘老先生告诉记者,他患有支气管炎多年,没想到唱着唱着,老毛病也不复发了。

  男高音无偿教唱6年

  “无论刮风下雨或严寒酷暑,何老师每天都来义务教我们唱歌”;“歌咏沙龙坚持到今天,何老师功不可没”;“在和声中最浑厚最圆润的声音就是何老师的,他正在下面领着大家唱歌……”顺着歌友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头戴遮阳帽,手拿话筒正在激扬高歌的何宜家老师。何先生是歌咏沙龙的创始人之一,原来是南京某文工团的男高音,退休后一心扑在这个唱歌点上,6年如一日教大家唱歌,就像上班一样从不间断。

  何老告诉记者,他退休后经常来爬紫金山锻炼,经常看到有人在树林间或山道上唱歌调嗓子,“我能不能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唱歌。”抱着这个想法,他渐渐把喜欢唱歌的人聚在了一块,这时何老才发现,这些来自南京各个角落的歌友,原来都是各自小区或街道的积极分子、“民间高人”,其中很多人先后参加过各种级别的民间技术比拼,在诗词歌赋等方面的禀赋极好。何老觉得自己这件“闲事”做对了。也因此,从当初成立至今的2000多天里,何老每天都要亲临现场。“即使只有一个歌友,我也要把歌唱者奉献的精神带给他。”

  紫金山上自发搭“舞台”

  每到雨天,舞台上坑坑洼洼一踩上去泥水四溢,伴奏的电子琴放不下去,众多歌友们有的开着私家车从山下运来水泥和黄沙,有的排队轮流从山下提水上来,仅仅两天就把一块近20平方米的水泥“讲台”砌好了;为了给电子琴和扩音器充电,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退休工程师,每天坚持把近50斤重的48伏电池带回家,次日一早再把充好电的电池提上山;为了防止抄写歌词的纸张破损,乐于助人的歌友把歌纸用透明胶带固定好;雨天无法挂歌纸,歌友们又自发捐赠上千元买来喷绘歌纸……

  记者看到,沙龙周边的山坡上有几个竹子搭建的简易座位,原来这是心灵手巧的歌友们捡来废弃竹子做的,专门方便那些体力不好的人。

  “这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奉献精神就是加盟的前提。”歌咏沙龙负责人何宜家先生说。

  李莎 张花 董婉愉 文/摄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紫金山歌咏沙龙唱出了名>-: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