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广告部   扬子晚报广告部  
您当前的位置:传媒广告网时事聚焦 → 文章内容 → “三步走”,

“三步走”,

作者:范晓林 梅建明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08/11/1 9:33:49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14名全副武装的森林消防员20分钟周密操作


 

  “摘窝手”吴斌汗流浃背。
  摘除马蜂窝的工具。 范晓林 摄
  连日来本报连续报道的南京紫金山上蜇伤女大学生的马蜂窝,引起众多读者关注。昨晚7时10分许,在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众多专家的会诊及现场周密方案布置操作下,14名森林消防队员终将害人马蜂窝安全摘除了。

  柴油杀虫剂防化服,一个都不能少

  昨天傍晚5时许,记者赶到中山陵园管理局消防处,这时用于摘除蜂窝的一整套消防装备已准备就绪:攀树摘蜂窝的两个专用长梯,多瓶杀虫气雾剂,用于火烧蜂窝的一桶柴油,以及专门从后宰门武警消防队借来的轻型防化服。记者看到,用于消防员上树准备摘除蜂窝的防化服,是一件从头到脚整体连身的黄色塑胶套服,连带靴子一起,总重不超过2公斤,但穿上消防服的森林消防大队二中队吴斌中队长称,很闷气,但必须得穿。

  中山陵园管理局负责现场安全摘除的保卫处于应强副处长告诉记者,昨天是周末,按照常规会有不少夜间前来登山休闲的市民,为此山上工作人员4点多钟就进入马蜂窝周围,劝说疏散上山游人,以保证摘除蜂窝的时候警戒范围里没有游客。

  摘除马蜂窝分“三步走”

  因为挂着马蜂窝的大树有10多米高,但挂窝的树枝却仅有6厘米左右粗细,显然无法站人。此前制定的计划是“三步骤”:第一步“火攻”,竖起消防梯后,先用一个竹竿绑上蘸了柴油的布,点上火,对准蜂窝猛烧。第二步“锯”,用油锯将支撑蜂窝的树枝锯断,等蜂窝掉下来后,立即喷射杀虫剂。第三步,“装袋”,将马蜂窝装进准备好的蛇皮袋。

  晚上6点15分,天色一黑,3辆工作车沿着盘山路装着“摘窝人”直上头陀岭。记者沿途看到半山腰还有不少登山游客。据头陀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肇事的马蜂窝在靠近缆车的第21号电线杆旁四五米远,架设紫金山登山索道一共有23根粗壮的电线杆,离山顶越近编号越大,蜇伤女大学生的马蜂窝离头陀岭不到200米,步行10分钟,算起来,海拔大约是380米。

  为了避免造成危险,晚上6点15分,离马蜂窝最近的4名“摘窝手”全部确定,他们是一号“摘蜂手”、身高1.82米的中山陵园管理局森林消防队中队长吴斌,由他直接上树火攻,其次是森林消防大队长陶建柱、副大队长陈斌、保卫处于应强副处长,他们个个全副武装穿戴完备,带着10名消防队员从头陀岭警戒线向下一路小跑,其他人因为没有穿防化服均被拦在线外。记者多处寻找,6点40分,终于站到索道山顶口一个制高点,拍到50米外的“火烧蜂窝”的场景。6名南通来南京游玩迟归的游客在山顶兴奋地观看了平生难得一见的山景,他们纷纷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个平时难得一见的场景。

  摘完马蜂窝,消防员浑身湿透了

  “摘掉了!摘掉了!”大约7点10分,一身防化服的中山陵园管理局消防队吴斌中队长拎着一个大蛇皮袋满头大汗地走上山顶,身后是一众拿着各种工具的消防队员。一踏上头陀岭的地面,众人的目光盯着吴斌,正等着他发表新闻,却听到他大叫:“热死了!闷死了!”他赶紧脱掉防化服,里面的衣服已汗湿透了。在大家的催促下,他打开蛇皮袋,露出一个烧得焦黑的马蜂窝和另一截被锯掉的连着树枝的“窝把子”。仔细看上面还有不少被烧死的马蜂尸体。现场目测,这个马蜂窝直径足足有60厘米,高70厘米。

  据吴斌透露,他们悄悄靠近马蜂窝时,天已经黑了,进巢的马蜂一见照明灯,就开始骚动,等他架上6米高的梯子,用竹竿火把一点马蜂窝底,顿时成群结队的马蜂开始漫天飞舞,周边一片嗡嗡声。下面的工作人员小心地点燃火把,放在蜂窝前烧了3分多钟,待没有动静后,吴斌开始用锯子锯断支撑蜂窝的树枝,“咔嚓”一声响,斗大的蜂窝掉落,下面的消防员分别用喷雾灭火器和杀虫剂一道喷射马蜂窝,随后将处理好的蜂窝装进蛇皮袋。从火攻到装袋只有20分钟,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本报记者 范晓林 梅建明

扬子晚报在线支付

<“三步走”,>-:百度搜索 gooolge搜索 雅虎搜索 QQ搜索 狗狗搜索 有道搜索
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用户名: 查看更多评论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0分

内 容:

         (注“”为必填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